中国教育遭遇“奥数72变”
来源:湖北新闻网 2008-10-19 10:46:17

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是凤毛麟角。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超常儿童设立的数学竞赛,近年来在我国却越来越风行,大有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的态势。无论愿意与否,无论高兴还是无奈,中国数不胜数的学生和家长都像着了魔一样,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这股旋风。这到底是为什么?对中国教育来说,“奥数旋风”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奥数教育属特长教育范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时间进入2005年,先是北京市叫停各种中小学课外辅导班,后是数学大师痛斥“扼杀天才”,再有各家媒体的口诛笔伐,一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奥数”,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而后相当一段时间,北京、河北、浙江、广东、江苏……不少省市都纷纷出台有关规定或采取措施,叫停奥赛。虽然舆论口诛笔伐,政策明令禁止,然而,在“奥数旋风”的席卷下,一些家长和孩子反映,奥数班仍在“改头换面”现身,部分学校暗地出租教室,一些社会办学机构置禁令不顾,不少中小学生又汇入了周末“上班”忙的人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仿佛奥数已成了孩子成才不可缺少的灵丹妙药。如今却遭遇这样的尴尬:让今天的“奥数”,承载了太多本不应承载的东西。当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被“掠夺式”开发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一贯倡导遵守纪律的学校罔顾禁令?有多大的利益在驱动着学校冒此“大不韪”?“奥数旋风”究竟是中国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
看奥数七十二变
在全国众多省市对中小学“奥数”培训发出禁令的同时,北京市教委也对中小学举办文化类及学科类培训亮出了“红牌”。北京市教委叫停了“迎春杯”等奥数竞赛,并向全市中小学校提出“七不许”,如不得出租出借校舍让社会办学机构进行学科培训;不得针对小学生组织文化类的培训及学科类竞赛活动;不得组织考试及依据学科类竞赛证书选拔学生等等。然而,未出一个月,各类周末培训班又开始在京城潜生暗长。
今年3月24日,在北京巨人学校海淀数码大厦的报名点,工作人员出示的春季招生表显示,培训课程包括小学各年级的奥数和作文,上课地点主要集中在知春里小学、双榆树中心小学和中关村中学
今年4月23日上午8时20分,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附近的一所学校门前,密密麻麻站满了学生家长,他们带着孩子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上班”。这所学校此前开设的英语培训班,在中断了一个月后恢复成了“奥运英语”培训。
在西直门附近的一所中学,针对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名称繁多,像灵通英语、少儿剑桥英语、基础英语、新目标英语、新概念英语、公共英语等,让中小学生和家长一头雾水,难以选择。
类似改头换面恢复培训班的学校为数不少。
自上海市教委叫停“奥数”后,很多学校的“奥数班”相应停班。但知情人士透露,“奥数”班其实停而不止,改头换面之后仍然继续招生。乔装改扮后的“奥数班”打起了擦边球,名字五花八门,如“数学思维训练”、“遨游数空”、“数理训练班”、“方正题”、”趣味数学”等,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家长和学校都心照不宣。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省市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社会力量组织举办奥数班。教育部门的人士称,国家尚无禁止社会力量举办“奥数班”的相关规定,目前还不能作出不准举办“奥数班”、“奥数学校”的规定。今后,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奥数班的规范管理。但这是否说明,所有公办学校就会严格遵循教育部门的规定呢?
奥数的魔力究竟有多大
迎春杯、资源杯、同方杯、智慧杯、成达杯、圆明杯……这些都是北京近年来众多小学奥赛的杯名。近几年,各类机构组织的数学竞赛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考生和家长应接不暇。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城市的学生家长深谙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我们不奢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是孩子不能因为没上奥数班,而被排除在进这些好学校的机会之外。”张绀女士的一席话代表了许多家长痴迷于“奥数旋风”的真实想法。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这些杯赛同时驰名的“希望杯”、“华罗庚金杯”等各种数学杯赛,无论举办者是谁,举办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几乎都已经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能――小学生进入优秀中学的敲门砖、优秀中学选拔人才的“识别器”。
这是一组与“奥数”相关的数据,“奥数旋风”的魔力可见一斑:
北京市最知名的奥数杯赛之一――清华附中“同方杯”去年底因报名人数太多,被迫取消。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取消了今年的“同方”邀请赛。
参加北大附中2004年“资源杯”的人数约为4000人,远远“火”过上年,超出1000多人。
虽然各主办校为限制报名人数,都对报名资格进行限定。如“成达杯”要求报名者提供四至五年级成绩册(成绩全优者给予报名)和各种获奖证书,仍吸引将近2000人参加。
是数学里的杂技还是竞技
奥数教育属特长教育范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请看这道奥数题:
有6个人都生于4月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
人们不禁要问:且不说这道题有多少成年人能解出来,单看这样的“怪”题折腾小学生,有多大意义?
“计算:100-99+98-97+96-95+……+4-;5+2-1= 。”
“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放下去,10分钟时,篮子放满了。那么,分钟时恰好放入半篮子鸡蛋。
这些奥数题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平均在8~10岁之间。
那么,对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题难吗?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奥数训练,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可以说,解这些题并不容易。
北京市教委曾组织专家对类似上述的奥数题进行评议分析,有专家怒斥:奥数成了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多大意义,得益的只是借机在孩子身上赚钱的人。
奥数带出的是“奥数经济”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经常被家长们拿来教导孩子珍惜时光的格言,如今在奥数的周末培训班上被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北京有色研究院工作的张女士反映,北京一些名校的奥数班收费大致在400~600元。北京有的私立奥数学校每学期收费达到1000元,这样高的费用,对工薪家庭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在北京市“小升初”开始招生之际,一些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纷纷推出了高价培训班。海淀区花园村老虎庙一所培训学校在京城各中小学散发的广告宣传单上称,“在小六升重点初中数学、英语、语文辅导方面,我校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保证大批学生升入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实验中学、八中、西城外语学校等重点中学的实验班、重点班。”5月1日~5日上课,每科收费600元。
虽说学校办的奥数班有的叫停了,但事实上,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奥数班收费一般都较学校自己组织的高,且很不统一。一位曾经选择过四五所奥数学校的家长说:“一些培训机构收费看起来不高,350元左右一学期,但学生多得吓人,小小的教室里要坐70多个人;有的学校一个教室坐五六十人,每人每学期收费400元~500元;还有的小班教学,每班40人左右,但收费高达700元至800元,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奥数家教的情况也是这样:普通家教每人每小时40元,但补习奥数教师的收费普遍翻番,教得好的,要高两三倍,有的教师每次辅导十多个学生,半天下来就能收入上千元。
“对于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哪个学校愿意分给别人?有这么丰厚的利益,学校周末培训怎么能停下?”曾在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局工作过的周老师如是说。
“兴趣班”谁的兴趣更大
不久前,武汉市举行了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一些学童笔下的母亲形象惊人地相似――一位被妖魔化的“慈母”。
一个参加比赛的小学生经常上奥数班,还有其他各类兴趣班的学习。在他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高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谁在将家长们妖魔化?有人说,正是大人自己。因为他们为了“望子成龙”,正在“逼子成龙”,逼迫他们的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优班”,导致孩子生活在童年里,却没有童年的生活。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对母亲产生了抱怨心理。
常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今年刚刚上初一。她的小学班主任对她评价极高,认为她是“从教10多年来见过的最出色的学生”。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学毕业后,常华过关斩将,不仅考进了石家庄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还得到了该校的一等奖学金。从小学一年级起,常华就报了奥数班,与别的孩子被动表现不同,在班主任眼里,常华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她喜欢上奥数班。然而,临近毕业的一次谈心,班主任的这个认识被彻底颠覆了,常华说:“我不喜欢奥数,我是被逼的。”
“奥赛”大国并非数学强国
与中国中学生近年来频繁获得的奥数金牌相比,学者们对中国数学研究事业仍有着这样的担忧:人才断层,缺少突出人物,世界一流成果凤毛麟角。
“奥数赛上的奖牌多多,并不代表就是数学强国,有的只能证明考试能力。”一些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诟病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对中国目前中学阶段盲目追求“奥数金牌”数目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坦言,中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而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很远”。著名数学家、担任过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首先给数学奥赛定位:“它是很好的课外活动。通过它,可以学习数学知识,但绝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奥数为何被“妖魔化”
事实上,奥数进入中国后,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和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推动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最近几年,不少中学为吸引优秀生源,把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误导。
奥数本无过,为何被“妖魔化”呢?普遍意见是,因为人为地赋予了它太多的用途,以至于奥数培训泛滥。也有人提出,一刀切地制止也不是明智之举,会造成对数学真正有兴趣的孩子得不到培养。
我们要看到,教改的口号年年喊,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甚至能够把这种教育的弊端一一列出来。但是到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从每年的各种国际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来看,我们的学生似乎很优秀。但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想想,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数难题”的实质就是“应试难题”。
能否还义务教育本来面目
“小升初,这么折腾为哪般?”一些家长总结说,现在小学升初中已经演变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的怪胎!
既然要应付中考时的竞争,那么谁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起跑线在哪儿呢?按照教育部门的意图,起跑线应该在初中阶段,可是,这条起跑线却被人为地拉到了小学,甚至拉到了幼儿园。我已经听说不少幼儿园已经开设了英语课、数学课。谁都不愿输,谁都得早跑,没办法,你不跑,等你想跑的时候发现已经被落下一大截了。
探寻奥数的是与非,就必须分析它产生及发展的根源。教育家们在探索中不约而同地发现:奥赛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因此,每年北大清华都会有很多奥赛金牌生免试入学;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也纷纷用奥赛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
中科院院士张恭庆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将奥数与升学、应试联系在一起,是与奥数初衷背道而驰的。这么多学生同时报考奥数杯赛,需要“降温”。
教育部门停办奥数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只要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在“挥舞”,“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高收入”这套中国大多数家庭信奉的教子“真理”,将使奥数难以回归其原本轨道,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愿望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