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1 16:49:44 下载试卷 标签:教案
6、向往奥运
教学要求
⒈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体会作者对奥运的强烈向往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听含义。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⒈教师可由北京申奥成功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板题,理解"向往"。
二、交往预习收获及收集材料的情况。
⒈字词预习情况及阅读课文的心得。
⒉交流收集的奥运方面的材料。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确定研读方向。
⒈初读、读准、读通,抓住主要内容。
⒉再读,读流利,动笔勾画,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保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分组研读课文,深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⒈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思考、感情朗读、抓重点词语剖析等),借助收集的资料,合作研讨,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⒉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⒈有感情朗读。
⒉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008年,在中国大地上将有象征友谊与和平的五环旗,在首都北京上空高高飘扬。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日子就要到来了。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们能为奥运会做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收信,设计活动,表达你对奥运的深情向往。
二、小组合作,创意活动
教师深入各组,帮助小组出谋划策,开拓设计思路,防止设计活动流于形式。如:⒈当一名奥运宣传员。
⒉制作宣传北京奥运会的标语或宣传海报。
⒊写一篇喜迎奥运的小文章。
⒋模拟采方未来的奥运冠军。
⒌设计奥运比赛场馆,并附上说明文字。
⒍当一名志愿者,接待国内外友人。
三、活动汇报,师生评价。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设计、表达、参与态度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实践活动
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事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7 詹天佑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竣工、轰动'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否则、赞叹不已"练习说话。
3. 练习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画图讲解,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5.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
思想感情。
6.让学生理解创新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
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难点
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克服坡度大的问题。
(三)疑点
居庸关隧道能不能用中部凿井法?
(四)解决办法
围绕中心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能和爱国精神。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弄清'人'字形线路是怎样解决坡度大这一困难的。疑点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适过在合作文直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部凿井法,两端自中间凿进法、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演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詹天佑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读字幕投影,找出中心句。
这里要让学生注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使之对詹天佑有个初
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可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
读书时作批注的习惯。)
(四)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交流过程中,要求各小组长把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质疑
(学生质疑,有些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有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
同探究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六)布置作业
1.熟读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自由探讨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探究
1.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的第3句话。可抓住"第一条"、"完全"等词语
来理解。"第一条"说明过去的铁路都是有外国工程师参与修筑的,这一条是
詹天佑首开先例,可见意义之大。"完全"就是说京张铁路的修筑都是由我国
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 '
2.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如:"帝
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接受任务")
(2)模拟采访。
(教师来当小记者,设计几个与本段内容有关的问题去采访同学们。如:
"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想错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
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
(4)教师小结。
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
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
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
(5)指导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对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
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围绕中心词,学习课文第三部分(4叫自然段)。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I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先提出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如:①这一
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②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
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
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
爱国主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夭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
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
井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田,教
师不须多讲,学生自会明白。)
①学生画草图。(可让一个人到台前画。)
(两头向中间推进) (中部凿井法)
②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
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
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③指导朗读。
(4)演-演,学习"设计线路"。
①读课文.思考: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
②演-演。
(教师可用多媒体软件,演示火车爬陡坡的过程,条件稍整的,教师可在
黑板上面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最后让
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认真理解。)
③练习朗读,边读边想橡。
④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傲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
才能 "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
国争先,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抓"赞叹不已",促想像。
①齐读这一段。
②讨论:京张铁路挺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
使学生深入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③促想像。
(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像: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
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五)谈学习感想
(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
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六)总结、拓展
1.学会创新。
(詹天佑的蠢出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上,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具
体事例,谈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会欣赏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佳作,可引导学生从词、句、段,到结构安排进
行赏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3.学会写作。
(课后可鼓励学生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珐练习写作。)
4.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后可鼓励学生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和同学们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8*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教学目的
1.理解词语:泱泱、名誉主席、显赫、搭讪、绝口不提、波澜壮阔。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
3.培养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4.有感情墙朗读课文。学习宋庆龄虽身居高位,但却尊重劳动人民
平等待人的高贵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品位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宋庆龄画像。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画像)问: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2.(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来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
4.揭示课题。
(教师叙述课文l、2自然段的内容,很自然地揭示课题。)
(二)初试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三)自主学习,合作操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读、勾划、作批注,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把认识引向深入。教师可作这样的提示: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
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课文描写宋庆龄言行的语句,用真情、真心去感受和体味
人物的品质。)
(四)抓住重点段,深化理解
(课文中的第11自然段是揭示文章中心的总结段,在学生读课文、谈感
受之后,反复朗读此段,会加深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准确地把握文章所
要表达的思想。这样一位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伟大女性的形象
将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自由读、组内合作读、分角
色朗读等。)
(六)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之间的故事,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
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2.鼓励学生课余找一找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和她的
8.宋庆龄 同情亲近 保姆
. 平等待人
9* 走向生活
教师思考
课文记叙了一名报记者--科宁斯,采访着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向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
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信息资料
⒈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⒉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教学要求
⒈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⒉抓住课文主红,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汇报
⒈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⒉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⒊汇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相关的资料。
⒋通过预习,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
⒌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⒈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⒈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
⒉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和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⒊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军的手抄报。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1、学习例话,了解例话的主要内容和收集资料的重要性,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方法。
重难点:
1、了解收集资料的重要性,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方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对文中的着名人物都作了事先的了解,你们是怎么了解到这些人物的有关知识呢?
2、对,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常常事先作了不少工作,这一过程,我们称它为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读写例话"。
3、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例话,看看例话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指名读例话,正音。
四、汇报例话内容,举课例加以说明。
如:1、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先收集资料,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就更好地体现出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能更好地理解京张铁路胜利竣工的伟大意义。
2、学习《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文时,先收集资料,了解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情况,就能通过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互相关心的事例,进一步体会出宋庆龄的和蔼可亲,尊重他人,待人平等的意义。
五、我们只在学习课文时,才需要收集资料吗?
六、那么,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资料的呢?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七、小结:
"读写例话"从收集资料的作用、需要、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讲述收集资料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小培养收集资料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积累·运用二
教学要求
1、读背词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李四光其人其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3、进行口语交际,了解克隆技术,展示充分想象,引导学生致益于人类。
4、引导学生学写科技想象作文。
重难点
1、阅读短文,了解李四光其人其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2、进行口语交际,了解克隆技术,展开充分想象,引导学生致益于人类。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词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李四光其人其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具准备
1、小黑板。
2、李四光人物图像。
3、有关录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按要求口述词语。
例1 ABB ( )
例2 AABB ( )
例3 ABAC ( )
例4 ABAB ( )
2、简称上述词语的特点:
3、小结引入:
我们称这样的词为叠声词,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部分叠音词。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出示小黑板。
2、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词,正音。
4、自由读,在小组呢交流词语意思。
5、自由汇报。
你读懂了哪个词?请说说它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进行口头造句。
书声琅琅:响亮的读书声。
议论纷纷:品论是非的言论多而杂乱。
风尘仆仆:比喻旅途非常辛苦。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一点不走样。
支支吾吾:说话含糊躲闪。
------
6、再读词语,分析其中的两种结构叠词,模仿写词。
7、齐读词语。
三、完成"阅读"部分。
1、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出示李四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介绍李四光其人其事。
3、再读短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
4、检查短文字词掌握情况。
5、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6、默读,思考讨论:
(1)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7、汇报。
(1)李四光首先对这块大石头的来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为此去问别人,学科学,专门考察,这才发现这块奇怪的大石头与第四纪冰川活动有关。
(2)我从小受到的启发是: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从小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科学的热爱。
8、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待问题的态度,使学生从中受到热爱科学,多动脑筋的教育。
四、作业:
1、抄写、读背词语。
2、阅读有关李四光或其他科学家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口头仿例写词。
二、进行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
生自由发表见解。
2、师小结后引导观看有关克隆的科学推广录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利益。
3、讨论:
如果你会克隆,你想做些什么?
4、汇报。
5、评一评:
谁的想法最奇妙?谁的想法最有益于人类?
6、小结教育。
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把想象变为现实,为人类服务。
三、作业。
进一步阅读有关克隆技术的书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在课余时间,同学们阅读了什么有关克隆技术的书籍,把它向大家作个介绍。
二、揭示教学内容。
进行关于克隆想象的写作。
三、指导写作。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明确写作要求。
(1)先想清楚准备克隆什么。
(2)再想清楚为什么要克隆它。
(3)题目可以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或另外拟定。
3、小组先试着围绕以上问题口头汇报。
4、小组派代表汇报。
5、生评议,补充。
6、师做简单指导。
(1)于写作顺序方面。
(2)关于内容扩展。
(3)关于结尾的点明中心。
7、生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继续写作。
第四课时
一、师评价此次作文基本情况。
1、语句是否通顺。
2、内容是否新颖。
3、想法是否有益于人类。
4、中心是否明确。
二、欣赏好作文。
1、师读佳作。
2、评价佳作好在哪里。
三、修改病文。
1、小黑板出示病文。
2、自由读。
3、指出文章的毛病所在。说说应该怎样修改。
4、齐读改后文章,体会修改在写作中的妙用。
5、动手修改自己或同桌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正。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