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6:21:10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阅读 语文 志愿案例 高中生活
一、全面开花,层层深入──指导“多疑”
“多疑”似乎是“小心眼”的代名词。在语文学习中的“多疑”应该是一个学会质疑的过程。学贵有疑!也正是因为疑,学生才真正进入文本,进入“专心”的思维状态。一般老师多会谈到“让学生质疑”学生便会疑了。我以为老师应该先教会学生质疑,而后学生才会自主质疑。
于是我让学生对新接触的文章内容本身质疑,对文章的文理质疑,对文章的字、词、句、段以及布局谋篇质疑……只有全面开花,进行落到实处的训练,才能切切实实地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就应该抓好阅读教学的预习关,让学生一入文,就产生探究的兴趣,就有疑可疑。
就如我教《桃花心木》时,将预习搬进课堂,用一节课时间,精心、有序地落实学生的预习。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其次,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基础,抓关键词,逐词逐句逐段都疑:“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写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学生自学时,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打上“▲”,反之打上“●”。如此反复三遍,再将自学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又产生的新问题列出来。之后,引导查找资料辅助解决问题,或者与同组的同学交流阅读收获与疑问,尝试合作解决问题。最后,我将学生合作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列成第二节课“目标学习”的目标。当时学生罗列的问题有:“种树为什么还要租地?”“我很奇怪,这个种树人为什么每次都知道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他怎知道有几株树苗会枯萎?”“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再枯萎,种树的人也不用再来了?”等。
经过这样一番“自学──自疑──自觉──自悟”,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自学能力,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形成了“学就有疑”的思想。
二、顺学而导,关注生成──引导“多虑”
“虑”是考虑、思考的意思。“多虑”就是倡导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思考。对已出现的问题往纵深方向再考虑,让问题的解决方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引导学生“多虑”,就是引导学生在初步自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次深入地直面文中的重难点,随着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生发,促其“多虑”,为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超越搭建坚实的平台。
新课程资源观认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课堂上学生根据文本、教师、同学等教育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认识,看法等是最具随机性的,但那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保证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为此,关注课堂生成,抓住有价值、有创意的“火花”,顺藤摸瓜,引导再进一步思索,突破了重难点,实现“多虑”。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有一学生说:“我很奇怪,这个种树人为什么每次都知道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他怎知道有几株树苗会枯萎?”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倒踢花球”的形式,巧妙地将要解决的问题,又抛给学生。于是,我也附和着,“是呀,真奇怪,为什么呢?”然后审视全班学生。这时,学生大概以为老师也犯难了,便自告奋勇地猜测:“我从课文的插图上看,种桃花心木的人年龄挺大了,大概也有五、六十岁了吧。因此,他做事情应该不会随随便便吧。”好!这里便有我需要的课堂生成的亮点。于是,我又引导其他学生:“听他的话,你有问题要问吗?”(抓住疑点,引导学生发问,这也正是教会学生质疑)。学生马上反应:“你从哪儿感觉他随随便便?”于是我们要求这个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这些语句描写可以看出种树人似乎并没有规律做事,似乎随随便便。”我于是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且将这两个学生念的自然段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理解“随随便便”。经过一会儿的自读,学生于是从“并没有规律”发现了“多长时间来一次,不一定;浇水的量,不一定;每次什么时间来,不一定。”这三个“不一定”便是学生眼中的“随随便便”。而这三个“不一定”也就是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的关键点!
至此,我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在问题悬而未决的时候,我又一次将“花球”踢给了学生。这时,班级里沉默了。只一会儿,有学生用下文种树人的话来回答了:“他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每次下多少?’这句话让我明白,种树人不是随随便便,莫名其妙,他这样做是有意的。”精辟!我又一次顺学而导,引导多读种树人的这句话并理解这句话。接着又通过设计成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将题目中的三个“?”用文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即:它几天下一次?(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上午还是下午?(他有时上午来,有时下午来);一次下多少?(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最后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模仿”与“不一定”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种树人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他是一个有心人,他深谙种树之理。
一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常要经历“产生迷惑──调动积累──尝试解决──促进理解”的过程,只有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生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星,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转向深入,正是这种“多虑”,使学生实现又一次的超越自我。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