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14 00:16:35 下载试卷 标签:艺术 高中生活 艺术特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及著名作品。
2.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要点进行精读。
2.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家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人格魅力)。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2.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要点进行精读。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生字词
厌恶深邃门槛下颏重荷踌躇磐石徒劳杂乱无章惹人注目凝重
2.理清思路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情?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交谈——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女佣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内心世界,表现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三、研读课文,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划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一般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很可怕。
“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乐器演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他强调是“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耳聋了,连树都比不上,因为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耳聋后的他远离了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放松,大自然的一切都会激发人的想象。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将耳聋了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是他的创作激情。“拼命”“巴望”表现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要与不幸的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遇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在此之前完成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就是因为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创作的。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也就是“心里的音乐”。
四、品度课文,赏析其中的肖像描写
①我们已经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②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③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五、课堂总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与生命顽强的斗争,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他这种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六、体验与反思
①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②听莫扎特的一段音乐,说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明确: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是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七、作业布置
1.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3.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
重荷()流氓()磐()石
喧嚣()踌躇()蓬勃()
2.下列选项中,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B.“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C.“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D.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3.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形声字的是()
A.模、铅、休B.挣、聋、囚
C.怜、蓬、巨D.蓄、懂、株
4.文章中“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测试题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1.在选段中找一个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来写人,其中贝多芬的一段“独语”对人物描写有什么用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贝多芬在看见客人时,会问女佣:“谁?那是谁?”接着又“粗着嗓子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略
2.A
3.D
4.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这个客人居然敢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二、阅读测试题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本体是贝多芬的家、贝多芬,喻体是“兽穴”“老狮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体是贝多芬,喻体是“火山”。
2.语言细腻地再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个性更加鲜明。
3.因为贝多芬不愿意接见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烦。
4.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碍,常常被人误解,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傅雷
一、贝多芬与力
十八世纪是一个兵连祸结的时代,也是歌舞升平的时代,是古典主义没落的时代,也是新生运动萌芽的时代——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历史上从未停止:最混乱最秽浊的地方就有鲜艳的花朵在探出头来。法兰西大革命,展开了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页:十九世纪!多悲壮,多灿烂!仿佛所有的天才都降生在一时期……从拿破仑到俾斯麦,从康德到尼采,从歌德到左拉,从达维特到塞尚纳,从贝多芬到俄国五大家;北欧多了一个德意志,南欧多了一个意大利,民主和专制的搏斗方终,社会主义的殉难生活已经开始:人类几曾在一百年中走过这么长的路!而在此波澜壮阔,峰峦重叠的旅程的起点,照耀着一颗巨星:贝多芬。在音响的世界中,他预言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德意志联邦——他象征着一世纪中人类活动的基调——力!
一个古老的社会崩溃了,一个新的社会在酝酿中,在青黄不接的过程内,第一先得解放个人(这是文艺复兴发轫而未完成的基业)。反抗一切约束,争取一切自由的个人主义,是未来世界的先驱。各有各的时代,第一是:我!然后是:社会。
要肯定这个“我”,在帝王与贵族之前解放个人,使他们承认个个人都是帝王贵族,或个个帝王贵族都是平民,就须先肯定“力”,把它栽培,扶养,提出,具体表现,使人不得不接受。每个自由的“我”要指挥。倘他不能在行动上,至少能在艺术上指挥。倘他不能征服王国象拿破仑,至少他要征服心灵、感觉、和情操,象贝多芬。是的,贝多芬与力,这是一个天生就的题目。我们不在这个题目上作一番探讨,就难能了解他的作品及其久远的影响。
从罗曼罗兰所作的传记里,我们已熟知他运动家般的体格。平时的生活除了过度艰苦以外,没有旁的过度足以摧毁他的健康。健康是他最珍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一切“力”底资源。当时见过他的人说“他是力量的化身”,当然这是含有肉体与精神双重的意义的。他的几件无关紧要的性的冒险,(这一点,我们毋须为他隐讳。传记里说他终生童贞的话是靠不住的,罗曼罗兰自己就修正过。贝多芬一八一六年的日记内就有过记载。)既未减损他对于爱情的崇高的理想,也未减损他对于肉体的控制力。他说:“要是我牺牲了我的生命力,还有甚么可以留给高贵与优越?”力,是的,体格的力,道德的力,是贝多芬的口头禅。“力是那般与寻常人不同的人底道德,也便是我的道德。”(一八零零年语)这种论调分明已是“超人”的口吻。而且在他三十岁前后,过于充溢的力未免有不公平的滥用。不必说他暴烈的性格对身分高贵的人要不时爆发,即对他平辈或下级的人也有枉用的时候。他胸中满是轻蔑;轻蔑弱者,轻蔑愚昧的人,轻蔑大众,(然而他又是热爱人类的人!)甚至轻蔑他所爱好而崇拜他的人。(在他致阿芒达牧师信内,有两句说话便是诬蔑一个对他永远忠诚的朋友的。——参看书信录)在他青年时代帮他不少忙的李区诺斯基公主的母亲,曾有一次因为求他弹琴而下跪,他非但拒绝,甚至在沙发上立也不立起来。后来他和李区诺斯基亲王反目,临走时留下的条子是这样写的:“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这种骄傲的反抗,不独用来对另一阶级和同一阶级的人,且也用来对音乐上的规律:
——“照规则是不许把这些和弦连用在一块的……”人家和他说。
——“可是我允许。”他回答。
然而读者切勿误会,切勿把常人的狂妄和天才的自信混为一谈,也切勿把力底过剩的表现的傲慢视同一律,以上所述,不过是贝多芬内心蕴蓄的精力,因过于丰满之故而在行动上流露出来的一方面;而这一方面,——让我们说老实话——也并非最好的一方面。缺陷与过失,在伟人身上也仍然是缺陷与过失。而且贝多芬对世俗对旁人尽管傲岸不逊,对自己却竭尽谦卑。当他对邱尼谈着自己的缺点和教育的不够时,叹到:“可是我并非没有音乐的才具!”二十岁时摒弃的大师,他四十岁上把一个一个的作品重新披读。晚年他更说:“我才开始学得一些东西……”青年时,朋友们向他提起他的声名,他回答说:“无聊!我从未想到声名和荣誉而写作。我心坎里的东西要出来,所以我才写作!”(这是邱尼的记载。——这一段希望读者,尤其音乐青年,作为座右铭。)
可是他精神的力,还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大家说贝多芬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又是最先一个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不错,在表现为先,形式其次上面,在不避剧烈的情绪流露上面,在极度的个人主义上面,他是的。但浪漫主义的伤感气分与他完全无缘。他生平最厌恶女性的男子。和他性格最不相容的是没有逻辑和过分夸张的幻想。他是音乐家中最男性的。罗曼·罗兰甚至不大受得了女子弹奏贝多芬的作品,除了极少的例外,他的钢琴即兴,素来被认为具有神奇的魔力。当时极优秀的钢琴家李哀斯和邱尼辈都说:“除了思想的特异与优美之外,表情中间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成分。”他赛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里”把精灵召唤到“高峰上”。听众嚎啕大哭,他的朋友雷夏尔脱流了不少热泪,没有一双眼睛不湿……当他弹完以后看见这些泪人儿时,他耸耸肩,放声大笑道:“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以上都见邱尼记载)又有一次,他送一个朋友远行时,说:“别动感情。在一切事情上,坚毅和勇敢才是男儿本色。”这种控制感情的力,是大家很少认识的!“人家想把他这株橡树当作萧飒的白杨,不知萧飒的白杨是听众。他是力能控制感情的。”(罗曼·罗兰语)
音乐家,光是做一个音乐家,就需要有对一个意念集中注意的力,需要西方人特有的那种控制与行动的铁腕:因为音乐是动的构造,所有的部分都得同时抓握。你的心灵必须在静止(
immobilitè)中作疾如闪电的动作。清明的目光,紧张的意志,全部的精神都该超临在整个梦境之上。那末,在这一点上,把思想抓握得如是紧密,如是恒久,如是超人式的,恐怕没有一个音乐家可和贝多芬相比。因为没有一个音乐家有他那样坚强的力。他一朝握住一个意念时,不到把它占有决不放手。他自称为那是“对魔鬼的追逐”。——这种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我们还可以从一个较为浮表的方面获得引证。早年和他在维也纳同住过的赛弗烈特曾说:“当他听人家一支乐曲时,要在他脸上去猜测赞成或反对是不可能的;他永远是冷冷的,一无动静。精神活动是内在的,而且是无时或息的;但躯壳只象一块没有灵魂的大理石。”
要是在此灵魂的探险上更望前去,我们还可发见更深邃更神化的面目。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提起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注意:此处所谓上帝系指十八世纪泛神论中的上帝)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他可把神明视为平等,视为他生命中的伴侣,被他虐待的;视为磨难他的暴君,被他诅咒的;再不然把它认为他的自我之一部,或是一个冷酷的朋友,一个严厉的父亲……而且不论什么,只要敢和贝多芬对面,他就永不和它分离。一切都会消逝,他却永远在它面前。贝多芬向它哀诉,向它怨艾,向它威逼,向它追问。内心的独白永远是两个声音的。从他初期的作品起,(全集卷九之三的三重奏底Allegro;全集卷十八之四的四重奏底第一章,及《悲怆朔拿大》等。)我们就听见这些两重灵魂的对白,时而协和,时而争执,时而扭殴,时而拥抱……但其中之一总是主子的声音,决不会令你误会。”(以上引罗曼·罗兰语)倘没有这等持久不屈的“追逐魔鬼”,挝住上帝的毅力,他哪还能在“埃林耿希太脱遗嘱”之后再写《英雄交响乐》和《命运交响乐》?哪还能战胜一切疾病中最致命的——耳聋?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也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这是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一八零零年,十九世纪第一页。那时的艺术界,正如行动界一样,是属于强者而非属于微妙的机智的。谁敢保存他本来面目,谁敢威严地主张和命令,社会就跟着他走。个人的强项,只有吞噬一切之势;并且有甚于此是:个人还需要把自己溶化在大众里,溶化在宇宙里。所以罗曼·罗兰把贝多芬和上帝的关系写得如是壮烈,决不是故弄玄妙的文章,而是窥透了个人底深邃的意识。艺术家站在“无意识界”的最高峰上,他说出自己的胸怀,结果是唱出了大众的情绪。贝多芬不曾下功夫去认识的时代意识,时代意识就在他自己的思想里。拿破仑把自由、平等、博爱当作幌子踏遍了欧洲,实在还是替整个时代的“无意识界”做了代言人。感觉早已普遍散布在人们心坎间,虽有传统、盲目的偶像崇拜,竭力高压也是徒然,艺术家迟早会来揭幕!《英雄交响乐》!即在一八零零年以前,少年贝多芬的作品,对于当时的青年音乐界,也已不下于《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样的诱人(莫希尔斯说他少年时在音乐院里私下问同学借抄贝多芬的《悲怆朔拿大》,因为教师是绝对禁止“这种狂妄的作品”的)。然而《第三交响乐》是第一声宏亮的信号。力解放了个人,个人解放了大众,——自然,这途程还长得很,有待于我们,或以后几代的努力,——但力的化身已经出现过,悲壮的例子写定在历史上,目前的问题不是否定或争辩,而是如何继续与完成……
当然,我不否认力是巨大无比的,巨大到可怕的东西。普罗曼德的神话存在了已有二十余世纪。使大地上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的,是力;移山倒海、甚至使星球击撞的,也是力!在人间如在自然界一样,力足以推动生命,也能促进死亡。两个极端摆在前面:一端是和平、幸福、进步、文明、美;一端是残杀、战争、混乱、野蛮、丑恶。具有“力”的人宛如执握着一个转捩乾坤的钟摆,在这两极之间摆动。往哪儿去?……瞧瞧先贤的足迹罢。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洪炉有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没有一个艺术家对道德的修积,象他那样的兢兢业业;也没有一个音乐家的生涯,象贝多芬这样的酷似一个圣徒的行述。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它是应当奉献于同情、怜悯、自由的;它是应当教人隐忍、舍弃、欢乐的。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所以《弥撒祭乐》里的泛神气息,代卑微的人类呼吁,为受难者歌唱,……《第九交响乐》里的欢乐歌颂,又从痛苦与斗争中解放了人,扩大了人。解放与扩大的结果,人与神明迫近,与神明合一。那时候,力就是神,力就是力,无所谓善恶,无所谓冲突,力的两极性消灭了。人已超临了世界,跳出了万劫,生命已经告终,同时已经不朽!这才是欢乐,才是贝多芬式的欢乐!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