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著介绍——《唐诗品汇》
来源:细语清幽 2009-06-17 21:04:14

唐诗选集。明代高□编选。90卷,选诗620家,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 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每种体裁入选作者按时代排列。有简要评注。卷首有《历代名公叙论》、《诗人爵里详节》。高□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完成此书后,又于三十一年增补作者61人、诗 954首为《唐诗拾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
高□为明代“闽中十子”之一,论诗秉承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推崇盛唐。“十子”之首林鸿认为,盛唐诗“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高□引为“确论”(《凡例》)。高□又引申严羽分唐诗为“盛唐之诗”、“大历以还之诗”、“晚唐之诗”的主张(《沧浪诗话·诗评》),进一步明确提出初、盛、中、晚的名称。他说,唐诗的发展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唐诗品汇总叙》),并认为“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王□《唐诗品汇叙》所引)。因于各体之中,又分为九品: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其《凡例》说:“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有助于对唐诗发展流变的认识,常为唐诗研究者所采用;但九品之分,缺乏明确标准,不免招人讥议。清代王士□对此书七古以李白为正宗,杜甫为大家,王维、高□、李颀为名家,即表不满,他以为李、杜均应大家,王维等三家皆为正宗(《香祖笔记》)。清人李慈铭又对王说表示异议,认为杜应为正宗,李为大家,王维等三家为名家(《越缦堂读书记·文学》)。见仁见智,聚讼不已。
此书标举盛唐,原为纠正宋末诗风的卑杂琐细和元代诗风的华丽诡奇之弊,而成为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主张的先导。它在明代作为馆阁、家塾课本,流传颇广,影响甚大,但也引起清代如钱谦益、叶燮等人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说:“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
原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明代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以其讹误甚多,加以校订刊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即据汪宗尼本影印出版。
隋唐名著介绍——《诗归》
自“古逸”至唐诗的选本。明钟惺、谭元春合编,51卷。凡古诗15卷,唐诗36卷。钟、谭二氏均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明末竟陵派的创始者。《诗归》代表该派的文学主张。
钟惺《诗归序》说:“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说明书名“诗归”的含意,并针对前七子拟古风气,表明其选诗标准真正符合古人作诗的旨趣。但实际上是通过古、唐诗选评,宣扬钟惺、谭元春的诗论。
《明史·钟惺、谭元春传》说:“自(袁)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之诗为《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钟惺、谭元春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既反前后七子拟古风气,复纠公安派袁宏道等人浮浅之弊,但亦流于艰涩,此书所选即多取“灵迥朴润”之境,排摈“极肤、极狭、极熟”之诗(钟、谭自序),如《唐诗选》选王维诗3卷,而李白诗仅一卷半,其圈点、评语更体现其主张。如评所选初盛唐诗“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卷二),中晚唐诗“淡至极妙”(卷二十五),又于晚唐诗中推崇“气韵幽寒,骨响崎□,即在至妙之中”的作品(卷三十三)。钟、谭二氏学力不足,又有帖括习气,其识解多狭隘偏颇之处。
此书问世后,颇为流行。在明末,即受到钱谦益的抨击,认为结果是导人入“鬼国”“鼠穴”,“类五行之诗妖”(《初学集·刘司空诗集序》)。入清后,顾炎武说,当时人们把钟惺奉为“利市之神”,“又何怪读其所选之诗以为《风》、《骚》再作者耶”,指斥为“败坏天下之一人”(《日知录》十八)。朱□尊说:“《诗归》既出,纸贵一时,正如摩登伽女之淫咒,闻者皆为所慑”(《静志居诗话》“谭元春”条)。同时,此书还有擅改原作文字之处,为清代学者指摘。
此书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总称《诗归》。《唐诗归》,有明万历间单行刻本。《唐贤三昧集》
唐诗选集。清代王士□编选。3卷,选盛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刘□虚、常建等42人诗448首,不选李白、杜甫诗,反映了神韵论者的观点。“三昧”是梵文音译,佛学术语,原意为正定,文论家借用作奥妙、诀窍解。编写者自序说,对司空图所云“妙在酸咸之外”,严羽所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别有会心”,于盛唐诗便“录其尤隽永超诣者”。他的用意在于对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诗风进行救弊补偏。其门人王立极跋文说此书选诗:“大要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非声色臭味之可寻,语言文字之可求也。”同时清人阎若璩《潜邱□记》称王士□不讲“地理之学”而乱改字。赵执信《谈龙录》批评它滥改“夸炫权势”、“淫词”等作品,并驳斥王士□在《池北偶谈》中所说“诗家惟论兴会。道里远近,不必尽合”等自辩的话,认为是不够虚心。《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两说相济,其理乃全,殊途同归,未容偏废”。
有康熙刻本。又有乾隆间吴煊、胡棠注本。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