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人生规划(2)
来源:中华遗产 2009-06-24 06:01:07

最后就是司马懿在魏武帝时期人生规划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了——扶助曹丕成为太子。《晋书》中载:“魏国既建,(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儒家学说里讲:“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选人。”司马懿为了摆脱处于中层官僚的命运,直接在曹丕身上痛下苦功,只要将在夺嫡之争中处于劣势的曹丕推上太子宝座,他就可以成为辅佐元勋而进入魏国最高统治阶层。于是,他想了种种策略,挫败了曹丕的政敌——曹植一党的攻击,终于使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而这一步棋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司马懿的一生,从此,他逐渐迈进了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
这一时期,从初入丞相府时的29岁算起,到魏武帝逝世时满40岁为止,为了一跃而起、一飞冲天,司马懿整整耗去了11年的时间。
在这11年里,司马懿的人生规划完全遵循儒家立身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懿牢牢把握住了儒家之道的核心环节——修身。只有修身功夫做得实、做得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修身”这一课题,在司马懿看来,又可具体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八个字,也就是识时务:根据时势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以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为导向,扎实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随时准备接受命运的考验与挑战。他最高明的一点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脱颖而出,他一向算计得十分精确。所以,司马懿能在魏武帝时期悄然无声而又不可遏制地崛起。
他的平步青云,也真正印汪了《荀子》里那段名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魏文帝时期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才真正迎来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阶段。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当时,魏王府外有前来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而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史载:“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纲纪丧事,内外肃然”,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住了岌岌可危的时局,稳定了人心,并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
司马懿这初显身手之举,进一步赢得了曹丕 的信任和重用。所以曹丕一立为魏王,就立即封他为河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时,司马懿已消除了魏武帝时处处受到压制的威胁,可以大显身手。他先是策划了以魏代汉受禅的“大略”,后又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告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显而易见,司马懿已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司马懿这段时期的人生规划:
首先,曹丕能当太子、魏帝,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应数司马懿(史书上虽没有清楚地描绘司马懿的种种谋略,但更显出了他的“阴”和“深”)。而曹丕本人对司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马懿用不着再畏惧君主的猜忌了。加之,曹丕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历史舞台,这对他成大器、胜大任是一种极佳的铺垫。
但曹丕一向喜欢耀武扬威、好大喜功,自己并无军事才能,却爱征战杀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任由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君主去大出风头。他却埋下头来,扎扎实实担负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树。这时候的司马懿不锋芒毕露,显得有些低调,是有原因的:虽说曹丕对他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他还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亲。而司马懿也没有必要急于显出掌握兵权的意图——“先安内,后取外”,毕竟丞相之职对司马懿而言,亦可算是个不错的平台。
司马懿立身行事的特长,这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目光远大,计谋深沉,遇事主动,办事缜密,滴水不漏,毫无瑕疵。所以,他能在曹丕时期稳打稳扎地真正崛起,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丕死时,司马懿47岁。在曹丕为帝的这7年里,他迎来了崭露头角的辉煌时期,但他的舞台还不够广阔,他只能默默地在后方夯实着魏室的基业。他不甘于隐在幕后,他准备着走上历史前台大展身手。而这一机遇很快就到来了。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