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坚持”学生当然无法坚持
来源:网络 2009-09-02 15:44:44

我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学第一天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地作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可是这一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却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这个典型故事,是柏拉图取得成功后柏拉图说出来的,以后一直为人们所赞赏。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着作,他主张的是“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的启发式“产婆术”就是西方教育教学的渊源,他很多的教育理念和主张都在柏拉图的着作里反映出来。“贵在坚持”的育人故事就是在柏拉图着作中出现的,这种教育思想倍受后人推崇,可以说教育界从古到今的内行都认为这种“坚持”是最完美的好方法。
从这个“贵在坚持”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来,苏格拉底的确让柏拉图真正理解了“贵在坚持”的重要性,真正学会了怎样坚持。苏格拉底试图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让柏拉图明白深刻道理的主张,值得我们今天当老师的认真借鉴。
多年来,笔者查阅过关于他们两人很多的资料,自己始终有一种大逆不道的奇想:为什么苏大师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按照他倡导的“坚持”去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坚持?苏大师怎么没有把绝大多数的学生启发起来?我们现代人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去审视古代大师?是不是苏大师的教学方法、理念也需要认真探究?他平时教学上会不会也象要求学生所作的摆手运动那样枯燥,那样机械,而不适合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我们现在的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无法接受,无法坚持,那肯定是教学上的重大失误。现代教育也不容许我们现代老师这样作。最根本的现代教育是需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发展,而苏格拉底当时讲的那种“贵在坚持”,只有柏拉图一个人理解老师的意图,一个人得到发展,大多数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最佳发展,我们能说这种方法好吗?所以说不适宜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自然不算是最完美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探讨和选择其它可行性较强、趣味性更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万博体育app:的学生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才能使万博体育app: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这也是我们现代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现在搞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科学知识,都能掌握创新的方法,都能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起来。苏格拉底要求学生作简单的摆手运动,没有被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是他当时没有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真正成功的只有柏拉图一人。从另一个侧面还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青少年学生的确不适宜那种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能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实施不同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兴趣,都能提高能力而得到最佳发展,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这就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去研究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能够激发所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
苏格拉底要求所有学生都作这个简单的摆手运动,准确地说是没有因材施教。我们先撇开其深奥的道理不讲,关键是学生们才坚持一个月就有一成多的人无法再坚持,才坚持两个月就有二成多的人无法再坚持,一年以后却只剩下柏拉图一个人能坚持,这就充分说明苏格拉底所讲的方法不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完全脱离客观实际。苏格拉底为了柏拉图一个人,让他那么多的学生作出无谓的牺牲,从此不敢“骄傲”而失去自信心,没有得到最佳发展,无法继续坚持,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只是为了极少数所谓聪明学生的教育当然就不会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传统教学中的“精英教育”实际上就是这样,让极少数最聪明的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天赋,出人头地,让绝大多数人作出牺牲,使绝大部分学生内心受到伤害,让他们失去了不应该失去的自信与自尊。教师只是拼命地为极少数精英攀爬“金顶”拼命工作,忽视大多数平凡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坚持,这种教学方法现在看来实在是不可取。
现代医学早已证明: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悬梁锥刺骨”、“时间加汗水”、“挑灯夜战”等一系列苦干与蛮干的“坚持”,只能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只会使学生的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脑供血不足,肺活量减少,食欲不振,脸色苍白,精神不佳,思维紊乱,全身疲倦乏力。其心理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信心不足,情绪暴燥,抑郁,肌肉痉挛麻木,心里过度紧张,失去自控,动作缓慢且不协调,记忆力特差,注意力不集中,逆反心理明显增加,无法静心学习,自我感觉学习压力太重,甚至于产生迫不及待逃离学校或家庭的错误想法。就是因为我们老师要求学生这种过分的“坚持”,才给学生造成了各种不良的严重后果。巴甫洛夫也认为过度的刺激超过大脑接受程度所引起的内抑制,就“好象是防止一种非常的威胁和毁灭性的过度劳累”,会使脑细胞消耗过多而受到不必要的破坏。
近几年,在很多的中、小学校园里还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和老师强制要求学生去“坚持”,学生却坚决不去“坚持”。他们是一看课本书就打瞌睡,心就烦燥,心里极度反感,只喜欢看卡通书或看他们认为是比较刺激的东西,喜欢打电子游戏,喜欢上网聊天,希望寻求一种自我释放和自我解脱,形成现代教学中典型的“教”不适应“学”的现象,这是我们当代教师的一大悲哀。大家非常清楚,学生一但出现上述情况,任何的“坚持”都是徒劳无益,白费心机。学生毕竟还是年幼无稚的青少年,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坚持”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接受这种不现实和盲目的“坚持”。就是教师定框、定调,强制让学生去坚持,学生们也不会去坚持,他们也没有能耐去坚持,这是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时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笔者认为强迫学生盲目的“坚持”,是没有这个必要,而且也不现实,学生们根本不可能“坚持”下去。我们当代教师现在只能考虑怎样用科学、开放、有趣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他们今后才可能大有作为,才可能获得最佳发展。
在以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的方法就是缺乏前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只注重应试效果,没有以生为本,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老师很少去探索和研究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或多或少就是受了苏格拉底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不管教师怎样作,学生坚持就能胜利”,不注重客观实际,提倡“填鸭式”的蛮干,忽视教学方法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探究,忽视教学方法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尝试,强迫学生蛮干,伤了学生幼稚的心,使很多学生畏学,厌学,恨学,逃学,甚至于干出老师无法预料的恶性事件来。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学生们又怎么可能为老师敞开他们幼稚的“心门”?怎么可能接受老师科学、合理、正确的观点?当然也谈不上师生间产生什么心里共鸣的问题。久而久之,“师生代沟”自然形成,老师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这种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顾及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鲁莽作法,强迫让学生去坚持,也不可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是我们当代老师应该吸取的惨痛教训。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