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三先生

来源:本站原创 2010-01-19 15:58:59

智能内容

  在清代,一提起读书做学问的事,文人学者们总是要说到明末清初的三位著名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大家称道他们的民族气节,更佩服他们在学术上超过一般人的高明见解,不约而同地称他们是"三先生"。"三先生"都有着不平凡的动人经历。这里主要讲一讲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出生在江苏昆山。学者们都叫他亭林先生,他的家族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父辈,祖孙五代都做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她还没结婚,丈夫就死了,后来抱养顾炎武为子,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人。

  顾炎武小的时候患过天花,病好以后,左眼略微有点斜视,相貌有点怪。可是他学习非常勤奋。三岁的时候,王氏就亲自教他读《小学》。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十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子的兵法菱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后来,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从此,他的视野开阔了,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明朝大政治家的文集和奏章文册,他都仔细阅读,切中要害的地方就立即摘录下来。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还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清。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奋战了四个昼夜,因为力量悬殊终于失败了。王氏为国担忧,粒米不进,绝食而死。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说:"我虽是个妇人,也要以身殉国,你千万不要当异族的臣子,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那样我死也瞑目了。"顾炎武牢记母训,决心抗清到底。他又去和唐王政权联系。这件事让人告发了,顾炎武被清朝政府关进监狱。多亏他的好朋友设法把他搭救出来。顾炎武在家里没法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涯。

  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都躲到书斋里去了。顾炎武却与众不同。他虽然从小就爱读书,养成了勤读勤记的好习惯,但他更注意实际应用。他从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中,理解到必须要找出社会兴亡的夫律。于是,他走上了一条别人未曾走过的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道路。

  从四十五岁开始,顾炎武在北方各地来往奔波。他带着两匹马,换着骑坐,还有两匹骡子驮着必备的图书。他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险要塞,他都要亲自登攀,详细考察。到了像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蓟州、昌黎这样的战略要地。他都请出当地的老农和退伍的老兵,向他们详细询问地形、地势和风土人情。遇到和书本记载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复勘对、校正书本上的错误。遇到古碑遗迹,他从来不肯放过,总是设法越过荆棘和野草,甚至手足并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藓青苔,仔细辨认诵读。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顾炎武不但了解了历史,更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他提出,国家在注意边防的同时,还要设法使边境居民生活富裕,做到"务农积谷"、"守边备塞"。

  最可贵的是,顾炎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他每到一处考察,凡是能办到的。总是住下来亲自开垦荒地,种植五谷。然后,把地交给朋友或者学生们经营,自己又去别处考察。他看到北方丰富的水利资源被白白浪费,十分惋惜,就计划把南方的水车、水碾、水磨引过来,还写信邀请南方的朋友来边塞一同实现这些计划。

  顾炎武性情耿直又谦虚好学,所以他每到一处,周围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互相请教,切磋琢磨。他的学问也更加广博精深,很快成了闻名全国的学者。他在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中,完成了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的对治国安邦方略的研究,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两部书不但是研究民生利弊的专著,而且是清初地志学上的重要著作。《肇域志》一百卷,专门论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二百万字,专门论述地方利弊和经济的发展。凡是有关河流水道、农田水利、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情况,他都做了详细的记述。

  顾炎武还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宇宙是物质构成的,强调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对主观空想。他积极主张改革政治经济。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研究古代词义的学科)、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到了顾炎武晚年,清朝对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年轻的康熙皇帝为了把汉族地主中的学者名流笼络起来,下令让各地荐举著名学者。那时候,顾炎武已经是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了,荐举他的人当然很多,可是都被他拒绝了。

  不久之后,大学士熊赐履主修明主修明史,又写信给顾炎武。顾炎武派他在北京的学生去对熊赐履说:"刀和绳都在这里,难道你非要逼死我不行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打顾炎武的主意了。

  顾炎武四十五岁离家出走,在外面整整漂泊了二十五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陕西华阴县,但仍然经常来往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讲学。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顾炎武旅经山西曲活时不幸患病,又吐又泻。不久就与世长辞了,那时他已经年愈七十。

  "三先生"中的另外两位,黄宗羲和王夫之。和顾炎武一样,都是进步的思想家和学者。都亲身参加了抗击清军的斗争。

  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他大胆地直接批评皇帝专制造成了天下不安,使百姓遭殃,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这在当时,是多么大胆和尖锐的批判啊!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他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最大继承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社会、自然也要不断发展。这种充满辩证法的思想,使他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