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 正文
2013-12-20 13:27:20 下载试卷 标签:四年级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师:谁能把茎的这部分连起来说说,大家在评一评说的怎么样?
……
汇报交流──在对话中放飞
有了活动的经验和情感的积蓄,就要让他们把所看所听所想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对话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以问题来启发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按着一定的思维逻辑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同时,对话又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不拘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提出讨论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的关键是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尊重为前提,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评,激励学生向不同的观点挑战。对话不能有教师的语言霸权,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要注意的是,对话不能只关注情感,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对话语言的合理性,准确性,条理性。
这个过程是思维的碰撞、思辨、展开、互补、借鉴、模仿、创新等综合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合作的结晶,是真善美的发现。例如我指导学生写《观察蚂蚁》的片断:
(室外活动:找蚂蚁、看蚂蚁、抓蚂蚁。)
师:刚才我们在室外认真观察了蚂蚁,有的同学还抓了几只回来,那么你们说说看懂了什么?
生:我在小河边看到一群黑色的小蚂蚁,密密麻麻的数不清,它们在不停的爬动,可是也不分散,我想它们一定是在开会,商量什么大事情。
生:我在路旁发现了一个蚂蚁洞。我拔了一根草钓蚂蚁。我把草根小心的伸进洞里,然后慢慢的抽出来,呀!只见一只黑色的大蚂蚁顺着草根向上爬呢,它晃动着触须好象说:“咦!奇怪,哪来的草根儿,我得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它爬到洞口观察了一会儿,就爬到了洞外,围着洞口转来转去,忽然,它发现一个死虫,咬了几口,然后晃晃头好象说:“味道美极了,也叫我的伙伴来尝尝。”于是就爬回洞里了,不一会就出来好几只蚂蚁,那个领头的说:“弟兄们,快走哇。”他们来到小虫旁就开始咬了起来。有一只蚂蚁爬开了,在一旁舞须子,那意思好象说:“弟兄们,咱们把虫子搬回洞里去吧。”于是,它们就拖的拖,拽的拽,推的推。我好象听他们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真是太有趣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而且还能想象蚂蚁的语言,真的不错。所以我们在看蚂蚁的时候,不仅要看它们是怎么活动的,还要想象、猜测它们说什么?
生:老师,我们几个同学抓到一只黄色的大蚂蚁,把它放到黑色蚂蚁群之中,那只黄蚂蚁吓得惊慌失措,边跑边喊:“救命呀!救命呀!”几只黑蚂蚁追过去就咬它。黄蚂蚁疼得直打滚,黑蚂蚁说:“你这个奸细,来我们这儿干什么?咬死你。”黄蚂蚁直求饶:“你们放过我吧!我不是故意来的。”其中一只黑蚂蚁从黄蚂蚁身边爬过好象说:“这次饶了你,下次别来了。”黄蚂蚁歪歪斜斜地逃跑了。
师:你说的太有趣了,其他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蚂蚁很有规矩,每群蚂蚁各有各的地盘,如果有外敌入侵,他们就不顾一切,联合起来把外敌赶走。
生:我发现蚂蚁很团结,它们搬食物的时候谁也不偷懒。
生:蚂蚁的分工很明确,有负责放哨的,有负责筑巢的,有负责找食物的,还有负责照顾孩子的。
……
归纳梳理──在对话中得法
前面是围绕话题展开的对话,尽管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思维得到了飞跃和创新,但这些都着手于作文内容的。作文不仅要解决写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是教师规定学生怎么写,有严格的要求与框架,而现在主张作文形式的自由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的问题应来自学生的自我选择。所以要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作文的写法,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问题说明白了,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清楚,内容条理,主题突出。例如《观察蚂蚁》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看到的蚂蚁真有趣。你们不仅观察了蚂蚁的特点,而且还能猜测出蚂蚁的语言,了不起!你们想把今天看到的蚂蚁写一写吗?那你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生:有趣的蚂蚁。
生:蚂蚁的秘密。
生:看蚂蚁。
生:蚂蚁大战。
生:蚂蚁的语言。
生:解读蚂蚁。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你们想怎么写?
生:要写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样的蚂蚁?
生:蚂蚁是怎么活动的?有哪些生活习性?比如说怎么寻食?怎么奔跑?怎么挖洞?怎么打架?
师:说的对。老师还强调一点,在观察时要猜测蚂蚁说什么?这样更有趣。
评议赏识──在对话中反思
叶圣陶说:“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初步完成作品以后,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而修改的策略是评议。过去的叫讲评课,是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学生是听众,现在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评议中自我提高。在评议中,教师要提供技术支持,要明确评议的重点,否则是大杂烩的评议,会失去评议的有效性。评议的技术重在赏识,所以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互相赏识,要防止评议演变成批判,诚然,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应该主要看主流,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商量的语气解决。其实,赏识的评议,足以引起学生的反思。过多的挑剔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兴趣。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习作教学的思考,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是否出现习作的雷同?我认为不然,其一,虽然口语交际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但学生是从多角度来思考的,注重的是个性体验。其二、口语交际是自由的、民主的、动态的,教师没有言语的霸权,也不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其三,学生获得启发、借鉴、引用也是正常的,只要他们在总体的范围内有自己的体验就是成功的习作。学生不会走,就让学生跑,显然是不科学的。前面的口语交际就是学生拐棍,这个拐棍不能丢。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