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沉迷:提升“网络世代”关键能力(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08-24 14:47:53
中小学生获得的网络情感体验“喜忧参半”。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56%的中小学生认为获得的是正面的、良好的网络体验,有27%的中小学生认为获得的是负面的、不好的网络体验,有17%的中小学生选择的是中性的网络体验。与朋友交流、玩游戏、做与作业或研究相关的事情,以及查找信息等获得的体验大都是正面积极的;垃圾、病毒、无益的弹出窗口迫使进入攻击性网站是获得不好体验的主要内容,负面体验主要为遭遇网络欺凌、查看了不适合的内容、在网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等。
意义感缺失,对破坏性事件持“无所谓”的态度。为了解中小学生在网络空间对关键事件以及对网络实践活动意义建构的态度,笔者分别从中小学生对网络实践活动意义的理解、对破坏性事件的态度两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45.85%的中小学生经常在网上闲逛,中小学生上网因没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常处于无目的、无任务、无问题导向的失控状态。有43.02%的中小学生对网上破坏性事件,如盗号、木马以及网上聊天中的相互欺骗、辱骂等持无所谓的态度。中小学生网络实践活动的无目的性,意义感缺失,是非价值观念模糊,限制了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范围与深度,影响了网络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机会。
主体责任感弱化与交往伦理的淡化。主体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负责;二是对他人负责。在调查中,对于“你在网上说的话都是实话吗”这一问题,47.01%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可以在网上说谎。只有16%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说的都是实话,42%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说的多数是实话,18%的中小学生在网上说的实话不多,10%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说的没有实话。从中小学生网络交流的语言看,“随意”“片段化”,从交流的内容看,“发泄心情”“打趣调侃”“半真半假”“虚实结合”,成为网络交往的主要特征。
主体价值弱化,“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显现双重人格,与他人交往缺乏信任感。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匿名空间与实名空间有不同的表现,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显现双重人格。48.81%的中小学生认为“在网络上我可以扮演成其他人,网上自我是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没有关系”,36.21%的中小学生在网络匿名空间愿意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空间,中小学生的自我身份呈现是“发散的”“多元化的”,对他人的身份认同也是“离散的”“碎片化的”。网络的匿名化使中小学生造成自我现实感的过度缺失而导致“网络沉溺”。
对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发展的建议
中小学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折射了网络技术的两面性本质,也反映了网络对他们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要摆脱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生存异化危机,使自身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学会阅读网络世界,并提高批判意识、鉴别能力、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意义建构能力等,最终提升网络素养。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