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试题库 > 期末试题 > 语文期末试题 > 六年级语文期末上册 > 正文
2019-04-19 19:20:48
3、读书节活动的主题是:“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做法。(2分)
4、在《春夜喜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出诗人由喜带有猜想兴奋情怀的诗句是:
(1分)
三、阅读理解。(35分)
1、阅读《唯一的听众》片段,按要求做题。(17分)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ji?n ji?n)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le? yue?)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ji?n ji?n)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le? yue?)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给文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2、用“——”线划出 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老人总是( )地望着“我”,这让“我”从中得到了( ),“我”还把老人的眼神比作( ),可见,“我”在老人那儿得到了取之不竭的力量,老人的( )和( )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3分)
3、用“~~~”划出 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我”为自己以前( )而感到羞愧,“我”为( )而又感到有些兴奋。(2分)
4、 用“=======”线划出 “我”变化后的句子,再填空:从“我”的变化,可以看出 ,“我”从老人的每天早早的等待中得到了( ),对自己要求严格了,有了( )和( )去每天练琴。(2分)
5、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谎称自己耳聋?(2分)
6、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3分)
7、这篇课文里,那位老人为了( )“我”让“我”继续练琴而说了谎:“( )”。这就是善意的谎言。你认为“诚信”和“善意的谎言”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想一想,写下来。(3分)
2、阅读《秋之神韵》,按要求做题。(18分)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查字典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和解释。(2分)
注音:戛然而止( ) 步履轻快( )
解释:硕果 : 伴和:
2、把文中画“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1分)
3、在作者眼中,秋天的特点是 ,夏天的特点是 ,冬天的特点是 ,秋天的特点是 , , 。(3分)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 ;
; 。(3分)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话里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3分)
7、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4分)
四、习作。(30分)
1、《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抓住人物的各种 ,突出小伙伴的性格特点。
要求:词语准确,语句通顺,要有新意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50字。
2、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事不经意间又涌上我们的心头??所有这些,都曾经滋润过我们的心灵,使生活变得更加生动??请以“留在心底的 (人,眼神、话语、笑容、掌声、感动??)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⒈)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⒉)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下来。
注意:以上两个题目请选一题习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用某地、某校代替。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