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正文
2019-05-26 19:00:00 下载试卷 标签:平均数 教案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
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
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
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万博体育app: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
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
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
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学生比眼力
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