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是“你”的耳朵(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3-14 14:54:51

智能内容


  透过课堂这个细小的插曲,我们瞥见了一个更加丰富纯真的儿童世界。以童心为镜,我们可以省察自己平时教学的“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核心目标”,对课堂教学现场细微处人性关注的缺失。

  “我是你的耳朵”成了我们随后交流的基调,我与会场的教师共同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我”应该是谁?可以是同学,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听众,可以是在场的每一个人。

  为什么“我”要成为“你”的耳朵?只有如此,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可能成为“我-你”的关系,而不是冷冰冰的“我-它”的关系。

  如何使“我”成为“你”的耳朵?每一个“我”都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体贴之心、温暖之心。

  善良之心,从何而来?在我看来,如果善良是一种天性,无须教育的力量介入,自然会变成人的善言、善行。但即使善良是一种天性,往往也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依然需要后天的养育,让它开花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养育?养育的方式,决定了开出什么样的善良之花、结出什么样的善良之果。

  通过茉莉和明哲的例子,我深刻体会到:善良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教师的使命与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培育一种氛围,孕育一种气场,这是一种基于善良、体现善良、指向善良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浸润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扶持。对学生来说,教师最大的善良就是对他们的回应能够耐心地倾听;对教师来说,学生最大的善良不只是认真听老师的话语,更在于像茉莉一般对同伴有细心的倾听、体贴、关怀和帮助,变成彼此的“耳朵”。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对这样的善良之举不断给予提醒、鼓励和褒奖,让这样的行为彰显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对同伴善良之言的倾听,善良之行的模仿。

  这就是课堂观察的价值: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善良之言、善良之行,从而改进我们的课堂,建设更好的“润泽课堂”,成就善良的育人行动。

  这就是“润泽课堂”的意义:让学生浸润在充满了善良气息、气场和气韵的课堂里,善良就会悄然间在他们的心头滋生孕育,逐渐变成可以润泽自我、温润自我,也能润泽他人、温润他人的善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