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尊重每一个孩子(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5-04 21:47:00

智能内容


  “教育要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并不容易,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眼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事教育活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调老师通过换位思考,课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形成感悟。而这种‘感同身受’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郭鸿说。

  “‘尊重教育’走过了25年的研究实践历程,凝聚了两代人的智慧,沉淀了无数届师生的心血。2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将尊重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之中,将哲学层面的价值导向同具体的行为培养结合起来,同形成相关的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的‘尊重’落到育人为本的实处,促进了学生尊重习惯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以尊重每一个孩子为理念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周玉玲说。

  尊重教师,从示范做起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小德育主任张娜参加“尊重教育”课题组也有十余年的时间了。十余年的尊重之路,让张娜感受最深的是“要尊重成长规律”。

  刚开学不久,班主任小刘老师就急急忙忙跑到德育处跟张娜说:“班里有两名同学上课总是违反纪律,教育他们多次也不听,我管不了了。”她的话音刚落,张娜马上问:“对于这两名学生你采取了哪些教育方法?他们在其他课上的表现怎么样?你跟家长沟通过吗?”听了张娜的“三连问”,小刘老师一脸“懵”的表情,一句话也没说出来。看到小刘的样子,张娜马上意识到,对新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做,小刘老师才到德育处寻求帮助的。于是,张娜赶紧请小刘老师坐下来,一起分析学生问题、一起走进班级、一起与家长交流。张娜的共情、接纳、理解,让新老师感受到了尊重、友善的力量,班级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曾经是年轻教师,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只有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放在首位,才能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化快速成长,走好教育人生的每一步。”张娜说。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感受“尊重教育”,不少学校也专门对老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祖雪媛介绍说,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将友善融入学校育人目标,特别写进学校年度计划中,集团所属的七个校区全面推进。将友善沟通的言行具体化首先落实在教师的行为转变上,提出教师友善的标准:“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口里有赞、赞后有导”。将友善落细、落小。让学生感受友善、学习友善。

  为了促进老师主动发现,主动改进,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采取老师组内自主研讨的方式,自行确定办公室友善公约,用以提示彼此的言行。同时学校通过两个方面提供策略方法,帮助老师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是建立悄悄话信箱,让沟通从心开始。二是培训教师沟通策略,让沟通有法可依。

  信箱的建立让老师通过文字听到学生的真话,定期打开并作出回应。有一个孩子给老师写了这样的悄悄话:“老师,最近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吵架,合都合不好,您有什么建议吗?”老师接到悄悄话之后,也悄悄地展开了调研,在家长中展开了一场《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的讨论,分享优秀的案例,家长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实现着同伴互助,自我完善。

  在培训教师沟通策略上,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采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品德评价、陶冶教育、修养指导”八种育德方法来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友善沟通。先后邀请各级专家走进学校对老师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使老师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北京市第五中学德育主任陈颖从事“尊重教育”研究22年,在她看来:“‘尊重’要从教师自身的示范引领做起,让学生从小在尊重的氛围里成长。我们在‘尊重’课题组的影响下,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少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尊重’不是技巧招数,而是内化在我们意识中的,影响我们行为处事的原则、理念,是一种习惯。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尊重’影响万博体育app:的人。”

  “‘尊重’是会相互影响的,师生间、同事间的友善相处让我们的工作收获了别样的幸福与快乐!”陈颖说。

  尊重教育,让家长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让家长这位教育者参与到我们的‘尊重教育’中来,是我们课题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眉山映天学校参与了“十三五”尊重教育子课题的研究,校长李雅蕾说,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了解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形成尊重孩子、尊重老师、尊重规律、尊重成长的家庭教育观。对于特别需要帮扶的家庭,老师们分小组分区域家访,进行指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亲子活动、家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孩子、认可老师。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尊重教育”的价值,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亲密和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在北京市宏志中学,课题开展两年来,学校把着力点放在了以“非暴力沟通”为主题的班会课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逆反,特别是在语言上有时很情绪化,甚至出现直接跟父母正面抵触的现象,让家长很心寒;同时,家长有时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语言暴力倾向,让孩子心生怨恨。对此,班主任利用“非暴力沟通”这一技术,设计不同环节,让家长和孩子分别体验说话的技巧和感受,从而巧妙地融化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冰墙。

  宏志中学初中杨慧老师的《敞开心扉,共同成长——亲子沟通主题班会》,邀请十多位家长代表参与了此次班会。班会结束后,家长们迟迟不肯离开,围住杨慧,希望能够继续交流。于是,家长和专家一起临时开了个现场会,会上家长们畅所欲言,针对家长的个性化问题,专家也给出了指导和建议。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这是以往班会课后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一节小小的班会温暖了家长和孩子的心,让彼此达成了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一切都得益于‘非暴力沟通’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及尊重教育所搭建的教育平台。” 北京宏志中学德育副校长赵勇说,教育的关键是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我们的师生不仅心中有“尊重”,言行更体现“尊重”。

  坚持尊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尊重教育’课题研究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所行,体现了教育对学生、对家长、对老师的大爱,也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加强理论探索,提升理论价值,在研究的厚度、广度、深度上带领实验学校大胆创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好东城、北京、全国的尊重教育故事。”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说。

  “在教育不同程度受到功利化冲击的今天,强调‘尊重’理念,特别是尊重学生,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人永远是目的,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任何情况下,始终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把人作为目的,这是人类尊严的基础。学生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领导教育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学生当成获取政绩和名利的手段。”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在课题组中期研讨会时发来贺信说。

  陶西平建议,深化尊重课题研究应当着重探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有机统一。坚持尊重理念,必须融入思想里、落到行动上,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统一起来。内化于心就是要在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把落实教育方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奋斗目标。外化于行就是要把尊重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实践中、落实在各项教育环节里,做到实实在在地践行。固化于制就是要将尊重理念上升到制度层面,使理念和零散实践相对固化,以进一步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