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阅读,使优美和深思获得应有的尊重(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5-15 21:05:44

智能内容


  《威尼斯日记》

  阿城起初写作,不满报刊上的腔调,想要脱俗,可使出浑身解数文字未必见佳。这隔靴搔不到痒的难受,我教书时也有过,看不起教参教辅上味同嚼蜡的公式语言,轮到自己说写又不能独辟蹊径,依旧不甘心。我爱看阿城的文字,写白话文有文言文的凝练,文言文又有白话文的畅达,文白夹杂,风行水上。最喜欢他家常如野叟曝言,闲笔连连,貌似不切题,却得鱼忘荃意在言外,句法圆润,从容逍遥,仪态万方,大概和他偏爱老庄有关。

  阿城有观点,中国文学的本质是世俗的,他喜欢民间那种沾沾自喜的可爱,活的元气淋漓,偶有愁闷,他就趴在窗台看街上往来的美女。他的文章里常有这样发呆的瞬间,“我小时候经常看到药铺里的伙计在柜台上一边咚咚的炮药,一边与人聊天,或者看街上往来的人”。而著名学者王德威以为,《威尼斯日记》是阿城世俗观最系统化的呈现。日记自然是记其所见,但游兴不浓时,归之于冥想,或在随手携带的一本《教坊记》的空白处走笔如飞,也是意外之喜。威尼斯的风景和教坊记里的长歌之哀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却因弓背水蛇腰的阿城的一个慵懒的呵欠联系在一起,镜头切换,无拘无束,讲得那么好。这也是这本日记的迷人之处,旅居异域之人,远离乡关,古中国的文史风物人情随一页笔记,以另一种轮廓异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由他勾勒,有如火如荼的世俗人情。

  《尤利西斯》

  中学生读《尤利西斯》很难,可有段时间我就带学生一起读,囫囵吞枣,只为见识一下最晦涩又最经典的作品。有朋友劝我,让学生一起看《尤利西斯》,他们看得懂吗?这个问题,我觉得讲《黄帝内经》的徐文兵老师有类似的回答。他说,过去老中医要把《黄帝内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人持有异议,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徐文兵和颜悦色地解释,提这建议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你又能理解吗?

  为什么要学生一定读懂经典?为什么读经典就不能半生不熟?为什么要以读懂作为衡量读经典的效果?你所谓的懂是不是真懂?经典的意义是,经典永远与你一起成长。纵然《尤利西斯》有谈之色变的晦涩,却经过时空挑剔的筛选,成为最为伟大的小说之一。我们翻这本书,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敬畏,看一看凭借一己之力的乔伊斯,将人的文学上升到神的高度的文字到底是怎样的星河浩瀚惊世骇俗。而学生也并非我们想象的不堪一击,居然有不少人翻完了。翻完这本书,这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我们一起仰望过星空,我们一起翻过《尤利西斯》。

  《孔子随喜》

  《论语》迷人之处,是与生命应对,处处鲜活。本书作者薛仁明说,《论语》开篇这里又是“不亦悦乎”,那里又是“不亦乐乎”,一派喜气,放眼世界没有哪个文明的根本典籍是这么开篇的,一语就把孔子从纷繁芜杂的教条里解脱出来,呈现的是一派生命愉悦的喜气。

  谈颜回那篇,令我颇有共鸣:“真正有能耐的老师,定然要有程度相当的学生与之对应,与之相印;这对应与相印,或静或动,或语或默,里头处处要勘验,也处处有着锋芒。只有第三流的老师,才会把‘好学生’捧在手掌心;也只有第三流的老师,才会将‘乖乖牌’视若珍宝。”看看如今教育圈里一些名校动辄把学霸、状元、升学率捧上天,这教育倒不像教育,而孔子教育学生似乎更接近我们理想中的教育。薛仁明这样比较孔孟,他说,也有这样够档次的老师,学生提问,他能说得通透,左右逢源,洋洋洒洒,然而这种宏论,精彩归精彩,却少了有趣,譬如孟子。而孔子不然,孔子评论别人,也鼓励学生吐槽,薛仁明在其中《巽与之言》一文里说:“我们读论语,看他总在评论别人,话不多,三言两语,就只说在点上。别人礼尚往来,对他也多有议论;有誉有谤,有许有不许。孔子听了,时而开心,时而诧异;时而点头称是,时而笑着摇摇头;有时听了怃然,有时听罢没完,想找对方谈一谈。”这样的孔子更真实,也更可爱。

  《老子注译及评介》

  高考背诵篇目里有几篇《道德经》,学生真该读一读《道德经》。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华民族一枝独秀,大概是最初的哲学曙光里含有老子的思想,清虚谦退无为柔弱,使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里充满了弹性和韧性。老子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在识字之人不多的先秦时代,老子深谙帝王绝学。如今老子思想有三类传承,一是老庄清虚的思想一派;二是炼丹方士;三是黄老,辅佐帝王之学,各有妙用。老子近水楼台,深谙其道,出函谷关,抖了这一手,也成全了这个民族的柔韧谦退生生不息。民众兴高采烈地讨论养身或一知半解的治国之道,唯有有缘之人悟道之士才能破执,由表及里通向更广阔无边的真实世界。

  老子行文玄远而迷人。如第二十章,开头颠倒了俗人非此即彼的成见,尊敬和怠慢,美和恶,未必就差别到哪去。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有版本是:不可不畏人。如此理解,则人之所畏的人君,也要畏惧怕他的人。这种理解还原了道德经乃帝王家压箱底的身份,视角是朕。毫无碾压的狂妄,多了谦和,收束成寡人和孤。所以紧跟一句“荒兮,其未央哉”,就广远开阔无尽,跳到云端,俯视的姿态,无人能领会的寂寞,有大的胸襟和抱负,悠远不尽,微妙玄通,这种抒情横亘在上下文之间,有一种空白,断片后继续谈俗人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刚才那轩然而来的一句,如一束天光射向长空。这种笔法并非刻意,老子不屑以文字来传道,道可道,非常道,冲破了文字的束缚,令人恍兮惚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