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与友人论学书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9-17 20:46:54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与友人论学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注】
①危微精一:“人心精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的简称。后来宋儒把它当作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
②祧(tiāo):远祖之庙,这里做超越解。
③忮(zhì):忌恨。
④求:贪求。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 推:推知
B. 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循:遵循
C. 笃实而无若子夏 笃:深厚
D.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 穷山之高而止
B. 下学而上达 二败而三胜
C. 其告哀公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以求一贯之方 焉用亡郑以陪邻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批判了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主张是“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
B. 在第一段作者写百余年来的为学者往往谈论心性,而自己却是茫然不能理解。
C. 作者先摆出“今之君子”的态度,然后再提出所谓的“圣人之道”,先破后立,这样两相对比,结论不言而喻:“今之君子”的为学态度是十分错误的。
D. 作者指出,就行而言,那些“今之君子”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这些方面,是不辨出处、取与的抉择是否合乎道义。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4分)
(2)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4分)
18. 用“/”给下列文字断句。(3分)
谓 忠 与 清 之 未 至 于 仁 而 不 知 不 忠 与 清 而 可 以 言 仁 者 未 之 有也 谓 不 忮不 求 之 不 足 以 尽 道 而 不 知 终 身 于 忮 且 求 而 可 以 言 道 者 未 之 有 也 我 弗 敢 知 也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