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正文
2019-04-22 17:10:14 下载试卷 标签: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在小组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设计的方案,课后还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查阅资料,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减肥方案,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了儿童患肥胖情况及产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你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做的吗?针对我们研究的课题,你还想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综合应用课囊括了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整堂课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于小课题研究的流程学生在五年级已接触过,因此这节课我尽量放手给学生,自己则努力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该综合应用实际上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在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探索和交流,便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堂课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提出解决方案,都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探索活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6页。
教材简析: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生活实际中应用不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统计中的不同作用。练习量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数量上有层次的增加。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梳理知识。
出示96页第1题。
谈话:同学们这是考古队随机抽查20尊兵马俑身高情况,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会比较容易提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问题。
谈话:你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平均数具有虚伪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的改动会影响到平均数的改变,平均数与整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对三个抽象概念的理解。但要注意不要提高难度,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稍做解释即可。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数?为什么?
(1)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种类,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 五年(1)班50人,五(2)班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3) 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2、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为什么平均数不行?(数据悬殊,它表示的集中趋势偏大。)
众数为什么不行?(反映多数水平偏小。)
为什么用中位数?(在10岁以上有两个,在10岁以下有两个,10岁算中等水平。)
小结:这就是它们三种统计量之间区别的体现,各有不同的特征。
3、课本96页地2题
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4、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平均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众数描述数据,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描述数据。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现实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数学模式,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