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语言素养的三个指标(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4-11 08:09:53

生:青螺就是青色的螺。
师:这就对了。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是“青色的螺”,然而学生越过了教师预设的字面意思,一下子立足诗歌整体,体悟“青螺”的指代含义。教师始料不及,脱口而出“这就是预习的坏处”。教师之所以这样说,是特定情境下的“无意识”行为,是语感作用的结果。然而,立足整个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这样说是不够妥帖的。
教师表达不妥帖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能符合自己的预期。因此,教师在课堂要能做到措辞妥帖,除了修炼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外,还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学生文本理解的起点和言语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发展需求。
语言素养指标三:优美丰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既因沟通价值而具实用性,也因形式丰富而具审美性。所谓语言的优美丰富,是就其表达形式而言的。形式优美丰富的语言,不仅能生动地传达事物的内涵,还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验。
绝大多数儿童在语文学习之前,就基本会使用母语与人交流了。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语用”的意义指向是什么呢?就在于学习丰富的语言形式,提升语言表达的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形式优美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染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语言的品质。
张学伟在执教《乡愁组诗》时,语言形式丰富而优美。例如在引入“乡愁”主题时,他说:“有一种距离叫遥远,有一种遥远叫思念,有一种思念叫回忆,有一种回忆叫乡愁。” 张学伟采用的语言形式是顶针,运用顶针修辞描述乡愁,不仅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酣畅淋漓地突出“距离”“思念”“乡愁”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让乡愁情感更显得强烈、深沉、绵长,更具打动心灵的力量。
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恰当、自如地使用优美丰富的语言是相当不易的,需要有高品质的语感作为支撑。教师如何才能具备高品质的语感?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同时还要在演说与写作实践中提升语言素养,使运用准确、妥帖、优美丰富的语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
《中国教师报》新万博体育下载:04月10日第4版 版名:现代课堂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