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5-16 20:29:06

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符合课程论的本质要求。
在拉丁文中,课程一词的本义是跑道。如果从这个意思出发,学校课程原本就不该把学生整天束缚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相反,他们应主动地、充满好奇地奔走在学校、社会、自然等各种“跑道”上,兴奋地感受、发现、探索未知世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个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他强调学校教育应实现“三个转移”,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经验为中心。
研学旅行倡导在旅行中探究、在探究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其有效实施有助于消除学校课程和现实社会的壁垒,打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探究情境、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富有挑战的课程经验,使学校课程回归生活的本位和课程的原点,因而具有重大的课程论意义。
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有何具体策略
实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需要有具体策略。以下结合浙江嵊州逸夫小学开发的“浙东唐诗之路”研学旅行课程,分析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充分挖掘研学旅行地域资源。
长距离、长时间的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都很多,组织的难度自然也很大,不可能成为常态的学校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善于从自然风光、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改革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盘整本地的研学旅行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活动。
浙江嵊州素有“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等美誉,尤以“浙东唐诗之路”为显。这条路上,大约走过450余位诗人,创作了1500余首山水诗。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宋之问、刘长卿、李商隐、杜牧、王维、崔颢、贾岛等都曾在这里击节高歌。中小学教材中也收录了不少相关的古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条路上,至今还保留着千年古朴气息,魏晋风度散落在青山秀水间,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谢灵运木屐赴任等。
为充分利用“浙东唐诗之路”的育人功能,学校对这条散落在长达200多公里水路上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确定了一条6地11个点的研学旅行线路(如图)。
系统规划、构建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研学体系。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它包含着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的元素,是复合型、多功能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规划和建构时,我们应该遵循“少就是多”这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在关注综合的同时突出某个学科的特点,从而做到点面结合,以少胜多。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将“浙东唐诗之路”课程主要定位于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结合语文学科课标、教材体系、学生年龄特征,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通过诗路一景,感悟一诗,了解一位诗人,开展一个主题探究,从而亲近唐诗、学习唐诗,感受优秀文化,增强汉语的认同感(见表)。
纲要研制,形成指向发展能力的“三段”自主合作的实施范式。
研学旅行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课程纲要研制中,我们提出“用脚步丈量唐诗”的课程口号和“文化之旅、山水之旅、研学之旅、成长之旅”的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采用行前准备、行中体验、行后展示“三段板块式”实施范式,关注各个景点蕴含的诗歌诗人和文化元素,让学生参与、主导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注重学科知识融合,通过研学任务单进行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多种学习方式,从而产生对唐诗、对家乡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情怀。
评价跟进,形成研学与旅行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
研学旅行的评价包括研学的评价和旅行的评价,研学的评价与研学任务相匹配,一地一方案,以保持研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旅行的评价除个别旅行点特殊要求外一般可以通用。两个方案合二为一,评价以简易和可操作为原则,不易过于细化,增加学生负担。
(申宣成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东贤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新万博体育下载:05月16日第8版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