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19-05-21 20:26:59 下载试卷 标签: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
3、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以下语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解释”甚“”聪惠“,提示”惠“是个通假字,并指导写字:惠。
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闻”、“应声”的意思。
4、同桌合作,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
(读通了古文 ,根据学习方法的提示自读、猜想,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 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 从读不通到能读通, 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 步步晋阶。)
四、三读,悟精妙。
过渡:读到现在,我们知道了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板书:甚聪惠)
1、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甚聪惠”的文字,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交流:一是从“应声答曰”中体会到孩子反应快;二是从“未闻”“为设果”中体会到孩子有礼貌。
3、聚焦对话,体会智慧:
A.出示二者对话的语句:“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考:孔君平会以什么语气说这句话?他的用意是什么?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B.让学生畅谈发现后点拨:这组对话体现了辩驳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其观点继续推敲,发现后面结论是错误的,证明其错误。” “杨梅与杨氏同有一个杨字,可划为一类,是一家人。”这是孔君平的逻辑,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孔雀与孔君平同有一个孔字,是一家人。”这个结论成立吗?“未闻”,没听说过,显然不对,因此,孔君平的逻辑推理也是错误的。双方论辩,杨氏子完胜。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