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正文
2019-04-22 14:13:52 下载试卷 标签:六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四、课时安排:20课时
六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3月
周次 日期 教学计划进度 课时 实际进度
1 3.2--6 面的旋转---练一练(1--4) 4 练一练
2 9--13 表面积---体积(5—10) 4 体积
3 16—20 圆锥的体积---练习一(11—16) 4 圆锥的体积
4 23—27 实践活动---画一画(17—22) 4
5 30—4.3 画一画---观察与探究(23—27) 4
6 6—10 图形的放缩---比例尺(28—32) 3
7 13—17 练习二---整理与复习(33—37) 4
8 20—24 整理与复习---巩固与应用(38—43) 4
9 27—5.1 巩固与应用---常见的量(44—48) 3
10 4—8 运算的意义---计算与应用(49—53) 4
11 11--15 计算与应用---运算律(54—59) 4
12 18--22 运算律---正比例与反比例(60—65) 4
13 25--29 探索规律---线与角(66—71) 3
14 6.1--5 巩固与应用---图形与测量(72—77) 4
15 8--12 图形与变换---统计(78—83) 4
16 15—19 统计---解决问题的策略(84--90) 4
17 22—26
18 29—7.3
19
20
备注 清明节一天 五一节一天 端午节一天
课题 面的旋转 教时 一 1 (1)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学 习
重 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过 程 与 方 法
一、 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一. 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 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三. 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 练一练
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2. 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 想一想,连一连
4. 应用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一 2 (2)
学 习
目 标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 习
重 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